走进世界滇红之乡
感受“大叶种+创新工艺”的魅力
提到云南凤庆你会想到什么?我想到的是,那棵32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。这里茶树栽培历史悠久,它被称为“世界滇红之乡”,这一款滇红产自于此。
凤庆,山水蕴茶
云南凤庆县,又称为蒲门,隶属云南临沧市,为滇西文化重镇,位于滇西纵谷南部跨东经99°31′-100°13′、北纬24°13′-25°03′之间。凤庆地区海拔高,最低海拔919米,最高海拔达到3098米;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16-17℃,属于低纬度高原(山地)中亚热带季风气候。
凤庆,可谓是“山”中来,“水”里去,素有“山有多高、水有多高、四季如春”之美称。凤庆县境内众多河流穿过,形成山峦起伏、沟壑纵横、森林广布的山地;澜沧江、怒江两大水系横穿其间,大大小小河流达168条以上,形如密网广布其间;降雨丰沛,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300毫米以上,并有“晴时早晚遍地雾,阴雨成天满山云”的特征。地表之水、天上之水与土壤之水,全方位滋养着这里的每一片叶子,每一颗芽头。
由山地逆温带来了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、雨热同期,气候温和、日照充足、雨量集中、干湿分明的立体山区气候,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,这里至今生长着大片的古茶树群落,据统计,全县古茶树资源面积5.82万亩。凤庆,偏酸性的土壤,温和湿润的气候,低纬度与高海拔的组合,满足了茶树生长的水分、热量和土壤的需求,在白天与黑夜之间的大温差中,茶树得以慢慢地积蓄养分,茶多酚、氨基酸、芳香类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了一个巧妙、适宜的比例。
凤庆,茶之延续
凤庆县种茶、制茶、饮茶历史悠久,那棵树龄长达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这一切。早在商周时期,凤庆人的祖先濮人就已经种茶进贡,并作食品、药品、祭祀之用;三百八十多年前,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到此,品位凤庆太华茶;清代,王昶称赞凤庆茶为“云南茶以此为最”。
历史记录了辉煌的时代,在唐代,它是凤庆至下关的马帮驿道上的重要一站;在几百年后,清政府在云南北部设立茶马市场,铸造了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——凤庆县鲁史镇,时商贾云集,大量的茶叶交易在这里进行。
至今,凤庆还沿袭着传统的茶俗,当地彝族、傣族同胞们仍热爱那一杯百抖茶;定亲三杯茶、婚礼三杯茶,客来敬茶,闲时品茶,一杯清透的茶汤里映射着凤庆人的生活。
延续千年茶史,1939年第一批“滇红”在凤庆诞生,因而被称为“世界滇红之乡”。“一吨滇红十吨钢”的口号曾经回响在凤庆的千山万壑,它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外汇商品,在战火纷飞里书写了一段红色传奇故事。
一杯滇红,承载了凤庆厚重的茶业历史,记录了特殊年代的红色故事。
此滇红,非彼滇红
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2000年的两次滇红茶种植热潮,整个凤庆地区拥有了20万亩的茶树面积。两次大面积茶树种植,扩大了凤庆的产量,优质的大叶种原料,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,精湛的加工工艺,让凤庆县成为了“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”。同时,基于当地的资源优势,以 “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茶农参与、部门推动”的方式,积极建设高优生态茶园,兼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,增大产量,提高茶叶品质,截至2020年,全县茶园面积达35.6万亩,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。
滇红创始至今,八十余年,通过正山堂·骏眉中国与凤庆茶产区合作,实现了强强联合,将带着浓厚茶文化底蕴的优质大叶种原料,与创新而独特的骏眉工艺结合,颠覆了以往传统滇红的口感。
这款滇红,源自滇红原产区,选用优异的生态茶园,采用创新的骏眉工艺,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滇红的“清、香、甘”的滋味口感, 带来了新的体验。它芽头肥壮,满披绒毛,色泽金黄;汤色金黄透亮有金圈;香气持久,花香、果香馥郁,滋味浓、强,香厚味沉;叶底匀齐、红亮。当沸水冲入,大叶种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,花香果香留于唇齿之间,甜醇之感萦绕口腔。
自群山绵延、山川相间的原产区而来,由创新骏眉工艺制作的滇红,你是不是也想品一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