铺开一卷山水人文画 又见黄山皖情红

2021-12-29

铺开一卷山水人文画

又见黄山皖情红

“几夜屯溪桥下梦,断肠春色似扬州”,黄山市既有这风景如画的新安江,又有粉墙黛瓦的徽派古建,厚重而影响深远的徽文化,珍贵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依偎于山水之间的翠绿茶园,皖情红即来源于此地。

如画之境生名茶

安徽省黄山市,古称新安、歙州,黄山市地理坐标为117°02′~118°55′E,29°24′~30°24′ N,地处安徽、浙江、江西三省交界处,区位优势突出。


5.jpg


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,境内山丘屏列,岭谷交错,有深山、山谷,也有盆地、平原,皖东天目山山脉成为黄山市与邻省的天然分水岭。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,土层较厚,石砾含量较高,透水透气性能良好,肥力较高,有利于茶树生长。

“新安大好山水”,南朝梁武帝曾如此称赞,黄山全市拥有1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地质公园,森林覆盖率达82.9%,空气质量常年为优。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黄山,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古村落西递、宏村,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。


4.jpg


黄山地区属中亚热带北缘,热量丰富,四季分明,春秋短,夏冬长;属于湿润性气候区,云雾多,湿度大,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-2700毫米之间,降雨丰沛,水系发达,形成丰富的水体地貌景观,河流、湖泊、湿地-沼泽、瀑布、泉等均有发育。黄山市北侧以青弋江为主的水系汇入滚滚长江,南侧新安江如玉带般萦绕在崇山峻岭之间,沿岸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,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。


3.jpg


浸染在这山山水水之中生长的茶树,内含物质得以慢慢合成、积累,成就了的滋味口感独特的黄山之茶。黄山市优质茶产区众多,如被誉为“中国红茶之乡”的祁门县,拥有优质原料产地的黄山风景区,作为历史名茶产地的休宁县等等。

茶与文化共繁荣

黄山市种茶历史悠久,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种茶;唐代,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记载,浙西茶区的歙州(今属黄山市)产茶;宋代,黄山名茶辈出,史料记载当时黄山就有片茶8种。明清时期,松萝茶、祁门红茶等名茶出现,全程四千多公里、贯穿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、连接中俄蒙三国的“世纪动脉”——万里茶道开辟,祁门县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站,与此同时徽商鼎盛,黄山之茶得以兴盛,一度享誉海内外。


2.jpg


为名茶辈出之地,也是文化繁荣之乡,这里在古代属于徽州地区,既是徽商故里,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。徽文化包含了各个方面,新安理学、新安医学、新安建筑、新安朴学、新安教育、新安画派、文房四宝、徽菜等独树一帜。现今,黄山市仍存有非常多的地面文物遗存、文献、非遗项目,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,徽文化早已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物质文化、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,影响至今,成为不得多得的宝藏。

优中选优之皖情红

黄山市名茶众多,茶产业根基深,茶文化氛围浓厚,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,到2020年末,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,已建成高效生态茶园40万亩,茶叶产量4万吨。未来黄山市将继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,统筹好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协调发展,实施茶园绿色防控、精深加工升级、茶文旅融合等工程,力求把黄山市打造成“因茶致富、因茶兴业”的中国名茶之都。


bfaacd3eddb0758ef76ffd7b2f34522.jpg


为复兴与发扬中国红茶,正山堂·骏眉中国将创新的制茶工艺带到了安徽黄山,甄选黄山本地优质产茶区的茶树原料的一芽一叶,由深耕制茶行业多年的制茶师傅倾情力作,采用骏眉工艺精心加工,皖情红由此而生。它干茶条索隽秀、紧结,色泽乌黑;汤色金黄澄澈,透亮;花果香馥郁持久、甘甜醇厚,清凉生津,喉韵悠长;叶底鲜活,呈古铜色。


1.jpg


分享